新民晚报 《 随地吐痰顽症怎么根治?》 [日期:2008-12-26] | 来源:上海 新民晚报 作者:鲁雁南徐轶汝 | | 随地吐痰顽症怎么根治?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8年09月12日15:32 新民晚报
' O: b( X( t8 M* i, @ 【提问】
. b! U7 } Y) |/ v7 ]* }1 F8 E/ }# K- O. W: h
不久前,每天乘轨交8号线上下班的网友“wyfgry”在“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”论坛上发帖讲述两次“特殊经历”:一次是因有人上车时往列车与站台的间隙里吐痰,延误列车关门;还有一次更离谱,有人上车坐好后,把痰吐在别人上下车必经之地,最后自己看不过去,逃到别的车厢……
* A; C# K5 Z4 W# M, r 网友们在谴责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同时,也提出:“听说北京为迎奥运专门成立了一支禁痰志愿者队伍,不知道能不能根治随地吐痰的顽症?”?: n2 \, a1 L. h3 W& D3 a. ^
【回答】
- L6 e+ x4 n+ T “现在我们好多志愿者都有‘听音辨人’的本事了,听到咳嗽声就条件反射,常常能在别人吐痰前微笑着递上纸巾。”37岁的北京环卫中心职工王涛向记者演示“三部曲”:如果对方已经把痰吐在地上,就先递上纸巾,再劝他擦掉污迹,然后发一张“如何做文明北京人”的文明提示卡,“用这种人性化服务帮助大家改掉陋习”。
3 v* d8 R/ o ]3 t 自2006年7月创办“中国禁痰网”招募禁痰志愿者以来,王涛身边已汇聚了4000多名“战友”,在天津、成都、温州等十多个城市都有“同盟者”。许多对吐痰深恶痛绝的人说:“终于找到组织了。”
3 Q( j4 ?; E& U1 r- e3 _ 王涛说,北京申奥成功后,他就注意到媒体将随地吐痰列为不文明陋习。王涛在环卫部门工作,虽然是坐办公室的,但对这一顽症也深有感触:“曾有外国朋友问我,为什么你们喜欢把痰吐在大街上,不知道那是一种很私密的排泄行为吗?我无言以对。”% k; ^+ x- C' W- @5 \. A
思前想后,王涛决定在2006年“五四”青年节这天,揣着20包纸巾来到天安门广场开始自己的“禁痰行动”。出门前,他在家对着镜子练了好久,“劝人也要讲究技巧,表情、说辞都要温和。”王涛清楚地记得,碰上的第一个乱吐痰者刚被他叫住,就钻进人群中不见了;还有人见他递上纸巾,把他看成“怪物”……王涛耐心地劝,但很多人面子上过不去,不肯把痰迹擦掉,他只好自己动手擦。从这天开始,王涛每天上下班路上都会坚持这份“兼职”。
. Q. S4 _$ G9 I9 K 如何把“一个人的战斗”变成“更多人的战役”?王涛想到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者,以“中国禁痰网”为平台,宣传禁痰,宣传文明。经媒体报道,“禁痰志愿者”队伍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光北京就达千余人,60%以上是大学生。在此基础上,2006年10月,王涛组建“绿色啄木鸟组织”,自己掏钱制作文明宣传卡及工作卡,还负责“微笑劝阻”的培训。起初,大家把每月20日定为集体活动日,后来干脆各自行动,“因为志愿者们在任何时候看到随地吐痰,都会上前劝阻。”' R8 h' n3 g8 m: E' R8 n9 p
禁痰志愿者们最深的体会是,刚开始有人很反感、会骂人,还有极个别的想打人,但大多数人“差这么一点”就可以文明起来,微笑着提醒比罚款更有用。王涛的一个女邻居在楼道里吐痰被劝后,不仅自己增强了文明意识,还让读初中的儿子加入禁痰志愿者队伍。5 [; Y) f3 Q- u5 ^2 o0 g" n
最让王涛高兴的是政府部门的重视。去年5月1日开始,志愿者们所需的纸巾都由首都文明办及市城管执法局统一提供,志愿者们通过“假日文明行动”和城管队伍互相配合。 B" W! ]! F) n- q- h9 G
点到为止$ w5 \3 m6 {1 b7 `1 S+ q
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,北京禁痰志愿者带来的启发是:对一些“顽症”,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变治理思路。过去有过“一口痰罚款5元”的处理规定,结果有人掏出10元钱,然后再往地上吐一口,说:“给,不用找了。”单纯的罚款解决不了问题。禁痰志愿者“微笑着劝阻比罚款更有用”,实际是以柔性服务代替刚性罚款,顾全当事者脸面的同时,也唤起了他们的羞耻感、认同感。特派记者鲁雁南徐轶汝: R' T0 s8 s9 F9 n
http://news.sina.com.cn/o/2008-09-12/153214441603s.shtml
`. c# e5 H H
8 D/ M% s5 W8 R9 L) k, E1 ? |